close

*文後段是伊朗政體,以及西方世界和伊斯蘭國家的衝突矛盾的看法。皆由伊朗人民的看法所啟發。

若對宗教和政府等相關議題有興趣,歡迎隨時留言討論。

 

離開了馬什哈德,過夜班車實在是太過舒適,甚至提供簡單的餅乾和沖泡咖啡包。

只可惜我連品嚐都沒有,就被上車乞討的乞丐給拿走了。

 

拉開窗簾,晨曦方才越過山嶺,照亮了整片草原。

從邊境到馬什哈德,是完完整整的荒漠,就像赫拉特到邊境的情景一樣,根本無草生存。

但這裡或許是因為有裡海的關係,有了水源調節氣候,自然整個環境就比較適合植物生長。

 

Mohammad跟我說早上他爸爸會到下車點接我,跟我說不用擔心。

可是說好七點要到達的車,到現在八點了車還在行駛。

司機在某個圓環前停下了車,並示意我可以下車。

我想Mohammad在上車前,有和司機講好必須要哪個點放我下車,因為很湊巧的,Mohammad的父親 - Mahmud就在下車點等我。

 

抵達戈爾甘。

當初其實也沒有多想,只覺得已經這麼久沒有見到海了,是應該去看看裡海。(然後在海岸線對著西北方比中指)

於是問了Mohammad相關路線的問題,他才提議我可以到他的家鄉,戈爾甘拜訪他的家族。

Mahmud英文能力有限,很多地方都是他的兒子 - Ashkan幫忙翻譯。

 

伊朗人的房子雖然都像是同一個模子打印出來的,但是整體而言,還是非常豪華。

Mohammad的媽媽正在家中迎接我的到來,也準備了早餐給我。真的是非常感動。

Ashkan也說,我到他們家可以讓他練習英文,而我同時間也可以訓練我的法西語,一舉兩得。

Mohammad的妹妹 - Hamidir,是個非常漂亮的伊朗女孩,我必須說,到目前為止她是我見過最漂亮的伊朗女生。

 

"Do you want to visit the city or rest?"

年紀輕輕才19歲,和Ashkan深談後覺得他是個很有想法的男孩,和家族關係更是緊密不可分。

"No worry!We could go for walk."

IMG_3011 (複製).JPG  

戈爾甘是個高度發展的小鎮,鎮內有三間百貨公司,其中一間其實就很像大遠百有電影院設置其內。

全城滿跑的計程車如果是共享的話,車費都非常便宜。

"Come on!Let's take taxi."

戈爾甘的傳統市場附近是老屋區,Ashkan說這些老屋都有百年歷史,是過去伊朗人的傳統建築。

IMG_3014 (複製).JPG  

走入一些巷道,更覺得有種身處歐洲的氛圍。

"Let's go get a map for you."

走進一間有警衛駐守的老屋區,原來這裡已經變成當地政府的工作場所。

IMG_3018 (複製).JPG IMG_3019 (複製).JPG 

"We,umm,need permission to take photos."

才正要拿相機出來拍照,Ashkan就說了這句話。

才剛說完,看他好像在尋找什麼地方一樣。

"Let's go ask someone."

跑到辦公室的二樓,簽了一些文件,辦公室裡頭走出來一個看似高官的人,得到他的首肯,Ashkan就領著我走出房間。

"Now we can take picture."

哈哈,這小子反應也太快速了吧!

 

IMG_3015 (複製).JPG IMG_3016 (複製).JPG  

這裡的庭院真的都太美太美了,而且在建築架構上,其實見不到太多伊斯蘭教風格。

像是尖圓頂的拱型或是重複性的花紋磁磚,在這些老屋的外觀都見不到。

想起來Mohammad說的話,"If you ask Iranian who are they,they would say Persian,not so many people would say Muslin."。由此可見,伊朗人對於波斯血系非常重視也非常引以為傲。

 IMG_3017 (複製).JPG

"My father said we could go to the Ponshanbe Bazaar."

和苦盞相同名稱的巴扎,不過用途上,這個接近土庫曼邊境的小鎮巴扎是真的只有星期四才開。

"You look like Turkmen."

Mahmud半開玩笑地說我可以在這裡生活,不會有人認出我是外國人。

 

也的確,在中亞生活,相對伊朗來說,比較少人會認為我是外國人。

 

土庫曼人的生活就和伊朗人有差別,住的房子和整體生活環境就有明顯不同,反倒和當時在烏茲別克-希瓦生活時看到的情景很像。

"The turkmen are poor."

如果真的和伊朗人比起來,確實,土庫曼人外觀就顯得比較簡樸。不禁懷疑這是波斯血系的驕傲?

IMG_3020 (複製).JPG IMG_3024 (複製).JPG

 IMG_3027 (複製).JPG

邊境小鎮Aq Qala還有一個著名的老橋,據Ashkan所述,這道橋是由生蛋加上泥土所建造的。

這麼想一想,台南有很多老牆,尤其是安平一帶,是由糖和貝殼黏製而成的。

IMG_3028 (複製).JPG IMG_3031 (複製).JPG

下午因為Hamidir想在南區的山上買一片地來蓋Villa(這裡說的Villa不大像是想像中的這麼豪華,倒更像是度假小屋。),所以Mahmud就載著我們Ashkan到了戈爾甘南方的度假山區 - Ziarat(念法近Ziorat)。

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到了被墓園環繞的一座清真寺,發現了非常不同的習俗。

IMG_3032 (複製).JPG

在掃墓的幾乎清一色是女人,這裡所謂的掃墓其實就是在墓邊,帶著鮮花和食物坐在一旁,如果遠看還會以為是單純的野餐。

走在墓園裡,一些老婦人手上拿著點心,逢人就發。Ashkan也不客氣了拿了一些蛋糕和餅乾。

"Is this OK?"

"No problem.It's good manner to take some."

拿這樣的點心其實是對死者的一種尊敬,似乎有種互享的涵義在。

 

Mohammad的媽媽真的是很會燒好菜。

IMG_3040 (複製).JPG

很多廚師旅行到了伊朗,都會說伊朗美食真的是各處不同。

還有些比較有詩意的廚師會說,伊朗的美食就像是樂譜一樣,每吃一口就是一個小節的演奏。

IMG_3043 (複製).JPG IMG_3044 (複製).JPG

IMG_3042 (複製).JPG

不惶多讓地,Mohammad的媽媽在某天為了接待賓客,特地煮了大菜來招待大家。

其中還有甜點 - 汽水果凍,是Hamidir自己親手做的。

IMG_3045 (複製).JPG IMG_3046 (複製).JPG

這真是很甜蜜的家庭。

伊朗家庭中的各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結,不用太多的解釋其實都感受的到。

雖然在言下之中,一定有一些不一樣的特例,但是先姑且不談,他們的關係其實更像朋友。

像是從阿富汗一路來到伊朗,不難看到父親和兒子之間的那種"繼承關係"。

像是在小商店中,常常可以看到父親坐在櫃檯,兒子在櫃台外幫忙招呼或是做店內的一些雜事。

關係又更像合夥,互相幫忙也互相成長。

 

如同前述所言,伊朗女人的權利相較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多出許多。

像是可以見到女人坐在汽車前座,甚至是自行駕車;女人可以隨時隨地自由地和朋友逛街,不需要對所有家事負責等等。

IMG_3048 (複製).JPG 

伊朗在表面上,是個多元化的國家。

但是也因為很多體制和系統其實才剛從戰爭復甦,雖然在伊朗遊走的日子感受不到任何戰後氣息,但是和人民聊天,能夠強烈地感覺到他們願意犧牲很多,也不願意再回到過去的獨裁政體。

被剝奪了一些自由沒有關係,只要能夠確定生活能平平穩穩地過下去,這樣也就滿足。

有些比較前鋒的想法和主義,在伊朗可以零星地見到存在在人民的心中,但是礙於限制,很多事情其實不太好在大眾面前說出來。

但相較於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這樣的自由也算是十足難得。

 

"Hitchhiking?"

Ashkan和媽媽一臉疑惑地看著我。

"Yes,I want to try that in Iran."

他和媽媽都很誠心建議別這麼做,只因為他們覺得很多伊朗人其實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東西。

經過解釋後,他們一致認同應該寫塊板子稍微解釋一下意思,這樣很多熱心的伊朗人就會願意幫忙。

"Dear Iranian,I'm traveler from Taiwan and want to travel here for free and make friends with you.Would you take me as your guest? Thank you,Yen"

如果上網翻譯"Hitchhiking",會看到非常長的波斯文。文意大概是我想要免費乘車,不好意思你能不能幫我這個忙。

但我想到免費乘車雖然是一大主因,但又不是完全地表達出Hitchhiking的意思,因而作罷。

 

Mahmud把我載到了交流道下,並指著前方就是前往巴博勒(Bobul)的馬路。

互相道聲再會以後,就啟程開始了伊朗的搭便車之旅。

走了約五公里的路,也差不多是時間停下來開始招車了。

路邊的雜貨店和小販都用好奇的眼光看我,但都會笑笑地打招呼,順道邀請我入屋喝茶。

 

"Kujo mili?"(Go somewhere?)

在一台遊覽車的旁邊被一個男子叫住。

他看了我板子上的字,非常豪爽地說上車吧!

"In?"(This?)

男子點頭示意。

第二次招到遊覽車的幫助,直接到了薩里市(Sari)。

 

關於Sari,就不得不提Mahmud和其妻子的小故事。

他們家族裡,有成員到了澳洲生活,順道邀請了Mahmud一家人過去澳洲遊覽。

在澳洲生活期間,他們學了一些英文用語。當然也學習到了"Sorry"的用法。

不過這大概是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單字。

 

"Sorry."

一位澳洲人不小心撞到了Mahmud。

結果Mahmud開始大番解釋他是從戈爾甘來的,因為他很驚訝,以為那個澳洲人知道Sari這座小城市。

Sari在法西語的讀音其實和Sorry幾乎一模一樣,怪不得Mahmud會以為Sorry是Sari市。

 

司機示意我下車,Sari到了。

看天氣狀況還很好,時間也不算晚,說不定今天就能到Babol。

遇到兩趟好心人,Sari的老計程車先生和沙希的一對熱戀情侶,最終抵達了Babol。

 

隔日早晨,沙希的熱戀情侶還特地打電話過來問說還好不好?需不需要幫忙。

男方說因為身分關係(士兵),那天晚上其實是要招待我去他家作客過夜的。和他道謝並說聲不用不好意思後,就啟程前往了裹海。

IMG_3050 (複製).JPG IMG_3051 (複製).JPG

 

非常喜歡伊朗的傳統老房,完全見不到伊斯蘭教的影子,反而自成一樹。

Babol北方還有一個小鎮,叫做Babolsar(巴博勒薩爾),只覺得他剛好離路線中會經過的地點很近,所以才選了這個地點來看裡海。

IMG_3054 (複製).JPG IMG_3055 (複製).JPG

這個小鎮雖然不比戈爾甘還要來的有規模,但畢竟是過去裹海的一大港口,曾經是伊朗外國進口產值的一成左右。

再加上地理位置的關係(唯一能夠連接首都和伊朗西北和東北的主要據點),Babolsar曾經有段非常輝煌的時光。

IMG_3058 (複製).JPG IMG_3059 (複製).JPG

但自從新港建立以後,所有從哈薩克、土庫曼和亞塞拜然的貨物全都轉移出去,Babolsar就開始面臨經濟衰退的現實。

除了夏季以外,Babolsar原則上只剩下當地居民,而專門開放給遊客的遊樂設施和沙灘,在冬季顯得特別淒涼。

IMG_3060 (複製).JPG IMG_3061 (複製).JPG IMG_3062 (複製).JPG IMG_3063 (複製).JPG IMG_3064 (複製).JPG IMG_3065 (複製).JPG

再次見到海,再次聽見海的聲音。熟悉的味道再度浮上心頭。

走在建立於沙灘和潮間帶中的水泥步道,當初想對著西北方比中指的想法又消失了,因為對海有種特別的聯結。讓我寧可去享受當下的氛圍,也不想被破壞。

這裡的沙灘除了有沙灘該有的感覺外,有時還可以見到駱駝。

海灘小屋裡頭賣的不是啤酒和黑白炒,而是氣泡飲料和水煙,阿拉伯和海洋的混搭風格。

IMG_3067 (複製).JPG IMG_3068 (複製).JPG IMG_3076 (複製).JPG 

路邊的海灘屋躺著兩隻懶洋洋的貓,也不怎麼怕生,見我走近也沒有想躲避的意思。

這就是海邊的貓的生活吧!貓的生活已經自由自在,再加上居住在海邊,有種和海洋一樣廣闊又毫無畏懼的個性。

如此放蕩又瀟灑,如此灑脫卻又讓人感覺似乎有些不可言喻的淒涼在背後醞釀。

 

中記:在Babolsar,我遇見了這輩子第一次的奇妙經歷。讓我理解到我的人生其實有種不可猜測的力量在背後操縱著。

這並不代表我認為我失去了能夠掌控人生的大權,而是更能夠接受這世界上,未來會遇到的各種事情。

"越強求,越得不到。",和所謂神鬼或命運沒有直接關聯。會有什麼後果,其實是自己的自作自受。

有時放開心胸,不去在乎也不去在意,很多事情就這樣順其自然地回到所欲的軌道上,人的煩惱在這個瞬間顯得渺小又不足掛齒。

享受當下,或許才是最重要,也是人類唯一能夠替自己做決定的時刻。

 

IMG_3086 (複製).JPG 

隔日回到Babol,揹著大背包在路邊找去鎮子邊境的車。

"Hey!Do you need help?",一個小男生在背後叫住我。

"Umm..I want to buy one of the flags.",我指著小商店門口掛著的伊朗國旗。

"I'll buy it for you.",這個男生就直接跑到了櫃檯結帳,拿了個旗子給我。

 

Bahador,Babolsar人,到距離不遠的小鎮裡念大學。

難得看到有人揹著大背包,所以上前詢問是不是有需要幫忙的地方。

"Actually,I don't want the flag,I just want to ask the price."

Bahador事後才說,當下有種"被拒絕"的感覺,哈哈!

 

Bahador邀請我跟他的朋友一起去他們很喜歡的冰淇淋店一起用點心。

心想時間也還早,和他們聊聊天也可以做個朋友。

 

伊朗人民心中的渴望,其實就是簡單的自由,能夠追求心中所欲知目標而生存。

原本的君主政權體制,以及伊朗的白色革命和後續發生的伊斯蘭革命,引導了伊朗現在走到了這個位置。

但是很疑惑地,這是一個政府和人民期待不同卻能持續運作的政權體制。

前最高領袖Khomeini強調要重建伊斯蘭教體制,成為最純正的伊斯蘭教國家。(這樣的宣言其實也曾發生在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

但前君主體制所倡導白色革命卻是主張打倒地主和提升婦女平權,和想像中的君主體制相差非常遠。

而Khomeini卻是主張打倒這個君主體制所倡導的一切,重新建立沙里亞法規。甚至將一切被視為自由平等的法規完全倒退回專制時代。

 

被認為是專制的政權做出了民主的決定;而倡導為人民著想的政權卻是專制政府。

直至今日,伊朗的一切雖然乍看平和,但是稍微地掀開表面的薄紗,會看見其內的殘忍和真實。

 

在伊朗,原則上被稱為"通訊軟體"的交流平台是禁止使用的;照理來說若真正成立了純正伊斯蘭教國家,女人的權利是低落到可以被糟蹋的。

但是,現今伊朗誰沒有臉書?誰沒有推特?各西方國家的媒體和網站,只要簡單地翻牆就能閱覽;伊朗的女人不用Burka,伊朗的女人可以公開地和男友牽手親吻,伊朗的女人可以坐前座,甚至駕車,伊朗的女人可以為自己的愛情發聲等等。

這樣都不是當初所主張的伊斯蘭教國家應該會發生的事情,但是現在伊朗發生了。

相較阿富汗/巴基斯坦/其他中東和伊斯蘭教國家,伊朗確實讓人民擁有了比其他穆斯林還要多的權利和自由。

雖然就外表來看,伊朗的政府似乎專制,但是旗下在醞釀的自由平等其實不容小覷。

 

政府和人民期待的不同,卻相對沒有導致大型革命或社會運動。

或許是因為20世紀初以來的政體轉變,還有隨之而來的戰爭和社會運動,讓伊朗人已經有個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自己再也禁不起任何一次的大型改革。

寧願處於現狀(說實在話這個現狀遠比其他伊斯蘭國家好上太多),也不願奮不顧身地跳回革命行列。

就只怕現在伊朗政權下錯任何一部棋子,都有可能打垮這個與現實不符的政局。

 

縱觀整個伊朗近代史,很明顯地可以發現,沒有人是絕對的對或錯,也沒有人是絕對的公平與正義。

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是拿著自己的牌子在號召群眾,只是歷史洪流選擇了誰,誰就主導了地位。

資本主義的確不是完美,但相較伊斯蘭主義卻也非明智之舉。

不過唯一比較認同的是,美國確實必須為自己在歷史上做出了自私決定而扛罪。

 

我認識的伊斯蘭教,最純正的,其實就是無私和和平。

的確,在歷史上的伊斯蘭教存在著許多利用教義煽動無知人民野心的罪者,而這些罪者最終只是招來了毀滅和無辜人民的犧牲。

而美國卻剛好利用了身為人那種無止盡的貪婪,分裂了伊斯蘭國家,讓彼此大打出手,最後在全世界的心中建立了"伊斯蘭 = 恐怖組織"的印象。

利用和被利用,整條20世紀的歷史線就劃分出了21世紀初的藍圖。

 

你問伊朗人,你覺得???怎麼樣。

"Not good,but not bad."

會看見他們身為波斯人的驕傲,瞬時間在問題被問出的時候瓦解。

因為他們心底明白,這並不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更因為他們現在大部份人民已經接觸了更多不同文化的刺激,他們知道自己的過去其實暗藏著很多矛盾和衝突。

民族自覺從來沒有熄滅,所以他們願意收起自己的傲氣,說出自己心中真正的渴望和心聲。

 

和平什麼時候會到來?不是要等到最終審判(基督/天主/伊斯蘭)。

而是宗教之間,有個領袖可以真正看穿這些所謂"神的真理",引導眾人走向知識世界的昇華處。

 

走到前往德南山脈的起點,大拇指再舉起來,等待下一台車的到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斑馬 的頭像
    斑馬

    斑馬日記 ZebraDiary

    斑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