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的時候過幾天是這裡彝族的火把節,你要不要待到那時候?"
電話中的青旅工作人員用非常堅定的口吻告訴我這個消息,在南寧的日子這算是最振奮我心的消息。
在火車硬座撐了12個小時,終於抵達昆明。
這次的硬座經驗是,硬座的大家真的很不想睡覺。
因為是趴睡,有時得起床換個姿勢,基本我醒來的每一次,附近的人們還在大聲聊天,嘻嘻哈哈的。
這形成很強烈的對比,彷彿睡覺的和聊天的雖然同處在同一空間,但卻像是兩個世界的人。
下車的那一瞬間,還以為是火車站都有開空調!
殊不知自己已經在海拔接近1900米的地方,怪不得這麼涼。
這次要前往的青年旅社離市區比較遠,這次選擇不住在市區,一是雲南是我這趟在中國行程較為重要的地區,沒有來過也非常感興趣。
二是想試試看住在郊區的感覺,在中國的市區住都沒什麼新意,到哪就好像看到一樣的街景。
順利地搭上公車前往轉運點,再換一班車上山,才抵達位於昆明西山區的團結鎮。
街景果然非常有味道,因為改造而斑駁的牆和殘破的建築物,往前走幾公尺就會見到白族人以前居住的土屋。
"叭!"
經典喇叭聲,在廣州的朋友猶言在耳,還是讓道乖點吧!
是剛剛搭的那班公車,司機把門打開說道:要去哪?
我指了指前面的青年旅社,省了一公里的步行距離,載我到了去青旅的上坡道。
到了這,和這裡的工作人員聊天,才發現他們所經營的方式和我住過的幾間青旅不同,是間非常貼近"青年旅社"意涵的青旅!
庭院中的生態池。
據敘述,這間本來的擁有人就是白族家族,他們接管這間屋子時就覺得應該保留老屋原貌。
所以做了增加美觀的裝修,並保留本來的屋子特色。期間還可以看見白族的小朋友在青旅的中庭玩耍。
"我們在這裡算是社區服務的一間青旅,並讓許多人住在這裡還可以了解白族文化。"
花了幾天住在這裡,原則上也不向市區走,就在團結鎮上步行繞繞。
看看這裡的白族人,看看這裡的老屋。
原則上也不拿相機,也不聽音樂,純粹走在路上好好體驗白族人的日常生活。
"你想不想去看看今天的集市?"
小伍,青旅這裡的"資深"工作人員告訴我,在鎮上逢4和9的日子都會有大集市(趕集),今天剛好是29號,又加上即將有火把節,集市裡一定會有很多平常見不到的食材。
一口答應,就乘上他們的電動車前往團結鎮農貿市場。
市場裡面大多是在地人(白&彝族)擺攤,活禽生肉鮮蔬水果樣樣都有。
果然是大節慶前的最後一個集市,到處都是人,什麼都有賣。
折耳根、玉花和見手青等等,都是沒有見過的香料。
再一些麵食類的食物裡面是會加一些折耳根進去來增加香氣。
玉花則是將之拌炒過後可以拿來增添香氣。
而見手青等蕈類就是香菇囉,見手青這種蕈類還挺特別的,名字也是隨之而來。
只要輕輕地擠壓這種香菇,見手青就會從紅色變成青色,據小伍說這是一種化學反應,和壓力轉變有關。
這讓我想起了壓電效應...(漸小聲)
到處都是辛香料的味道,非常難想像喜辣的雲南也有一些地方非常喜歡使用香料。
當然火把節不能錯過的,就是火把。
當地的媽媽們在火把節前夕就會開始準備火把,準備拿到市場賣。
依類型和尺寸的不同來定價,向我們買的火把立起來約170公分(因為我就這麼高...),一把六塊錢。
這是用松木製成的火把,詳細製作過程因為阿姨說的是雲南話,也是有聽沒有懂。
總之,這種木材要燒起來僅需要大量火源,不需靠松香油等助燃物。
不過到了火把節那天晚上,整個鎮燒火把出來的煙真的很嗆...
說說這個鎮上吧!
從昆明市到團結鎮,一般來說路程是40分鐘到一個小時。
途中會經過笻竹寺,在昆明城的歷史中,也算是不可或缺的古寺之一。
笻竹寺就真的非常有古剎的感覺,一種是非常有千年的感受,另外一種就是連古剎都躲不掉商業化的命運。
進去笻竹寺要六塊錢的門票,在寺裏用餐一碗麵就是五塊錢。
相較鎮區用餐,一樣容量的麵根本兩塊錢不到。
不過還是把視線放在古剎的感受裡,不受那些商業化的氣息影響,會比較容易忘懷在這樣的氛圍裡。
寺內隨處可見如同小型白塔的石塔。
這些是歷代方丈和僧人的骨灰,為紀念他們而設置的石塔。
在寺內隨處走走,許多市民會自行駕車到寺內參拜之外,也會在這裡休息下棋。
在寺後有一放生池,有多大的烏龜不是重點,而是池中的石雕竟然是犀牛?!
後來想想,對啊!從前開建雲南到東南亞的公路時,都還有大象幫忙載運呢。
事後聽骨灰塔的守望人大叔說,雲南以前是奇珍異獸的故鄉,只是開發越多,動物也只好遷徙。
再加上中國人的陋習,吃什麼補什麼,補不到形反正吃了一定有用就對了。犀牛角從前就可以入中藥,不過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犀牛角的功效和人類的指甲一樣,沒有任何藥效。
在寺內亂竄,瞄到了一處古建築,從門縫裡看過去好像是寺內以前的建築。
正煩惱該如何進去時,終於在旁邊找到一個微開的入口。
不過就是被一隻攻擊性極高的小狗擋路,不大敢跨過去。
"你要找什麼?"
是文前提到的骨灰塔看守人大叔。
在骨灰塔前和大叔聊天,原來大叔是山東人,因為政治文化因素到了大西北工作了48年。
而後因為兒子在雲南念書和工作,再輾轉回到雲南山上找一些比較不辛苦的退休工作,因緣際會來到這裡參拜時,選上了這裡的職缺。
坐在樹蔭下,聽著另外一個陌生人娓娓道著自己的故事,感覺挺動人的。
整個歷史變遷和政治變化影響了千萬人的生命,幸運的人們還能回到自己家鄉,其他沒有受到眷顧的卻人事已非。
大叔在我臨行前問了一句,"你想不想上去看看?"
指著剛剛被狗愣住的入口。
原來是現在各寺塔看守人的住所,其中也保留住了從前僧人的住所。
"這或許是目前笻竹寺保留最完整,歷史也最悠久的建築了。"
的確,古寺內各處都是翻新或是全新的建築。這一座住所漆都斑駁了,木頭也有蛀痕。
莊嚴又靜謐的寺院裡,聽著風聲和颯颯聲,心裡果然平靜許多,和前陣子待在市區裡的感覺大相逕庭。
等到了火把節。
小伍帶著我們一行人,拿著還沒點燃的火把,前往一個火把集合點。
鎮上晚上沿路也鮮少有路燈,不過今天路邊倒是看得挺清楚的!沿路都已經開始有村民點燃火把。
抵達火把集合點時,一些村民媽媽開始撥放音樂到集合點旁開始跳傳統舞蹈。不過我怎麼看都很像我家旁邊時不時會集合起來的媽媽們跳的土風舞?
到鎮上果然還是最熱鬧的!
平常路上都沒有什麼人,僅見到一些部落老人會在路邊聊天或打牌。
今天簡直是團結鎮大團結的一個日子,各家家族全都回到鎮上來過節。
好玩的是,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但在這裡的白族族人也會和彝族人一起過火把節。似乎白族和彝族已將某些節日一起共享。
路邊全是遊戲攤位和燒烤攤位,好像回到了台灣夜市。
這裡的燒烤我得大大地給一個大姆哥,太香太好吃了。可能是因為香料使用量的關係,每一道燒烤都非常的香,也非常的有味道。
不得不說烤茄子,甚至我都想把這道學起來以後拿回台灣自己做來吃。害怕茄子味道的人也接受,因為都被香料味蓋過去了。
鎮上的火把集合點更大,而且已經有年輕人圍在集合點邊開始轉圈。
比較失望的是沒有看見任何部落長老來主持或是進行節慶儀式,據朋友說,政府因為禁止集會行動和擔心火把會危及森林安全。
於是都禁止部族進行火把節的相關儀式。現在團結鎮上的火把節比以前收斂許多,規模和參與人數都大不如前。
年輕人在集合點邊圍火跳舞,真的好像把我帶回了大學時代在帶營隊一定會有的營火舞會。
還要活動長先"假裝"拜火儀式,念拜火詞,還有跳拜火舞。
雖然從前這些拜火儀式都相當嚴肅不得嬉鬧,在我們主持時根本就會被以前的長輩罵到狗血淋頭。
不過這一切都是很有趣的回憶,突然腦袋也響起了拜火歌。
"起火啊起火*2,踏交叉踏踢*2","看看自己的,看看別人的,看看自己看看別人還是自己好。"
啊...瘋狂的拜火行徑的確響起了許多社團往事。
把火包圍的年輕人,以為自己贏過的了火焰,殊不知是自己心裡的那把火更勝眼前的營火。
被火的熱情給燒傷,但心中如火一般燃燒的心情卻可以無意識地蔓延到在場每一個人的心中。
這場節慶的意義到底為何,突然之間也不是這些年輕人所在乎的。而是一年一次可以在廣場中大聲放肆地宣洩自己的心情,能不能在這場節慶好好地發洩才是最重要的。
本來以為會像原住民一般莊嚴的慶典,在這樣的氛圍下,部族年輕人們的笑聲中,才體會到慶典背後的意義應該是讓部族的心靈獲得滿足或平靜。
若這場紛紛攘攘的慶典可以大多數人得到滿足,或是平靜(我想這比較不可能),那這場慶典也算是功德圓滿。
鎮上的土屋保留的不多,大多都被拆除變成了現代房屋。
並不能說現代房屋不好,就結構上來說,現代房屋耐震耐火的各項性質一定都會比土屋好很多。
但就這樣沒有保留地全數拆除後,剩下來的那種特色似乎也就跟著消失不見。
在這個鎮上的村民都非常友善,大多時候如果都有先開口詢問或是笑容以對,都會得到相當友善的回應。
最怕就是什麼也不說就拿相機一直拍,在少數民族的眼光裡,這樣的行為很容易被視為侵犯。但我想這是放諸四海皆準。
最後在大樂居(為團結鎮上最後一村完整保留的白族村落)拍下幾張照片作為留念。
留言列表